逛古城、采菌子、吃甜笋……近期,一个个小城爆火,带动“县城游”出圈,追求人少景美、松弛感、特色体验的游客,开始沉浸式体验县城的文旅魅力。

“县城游”受追捧,也带动了县城吃喝游娱购等消费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美团近期发布的《2024年轻人县城旅居报告》显示,“数字游民”“旅居”等成为年轻人热衷搜索的关键词,“数字游民公社”大众点评搜索量同比去年上涨17倍。
游客对高性价比出游及精神体验的追求,使县城旅游持续受到热捧,具有差异化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的县城,通过各类消费新场景,吸引着更多游客不断涌入。
绿氧游
贡山:烟雨入江乡野如画
如诗如画的丙中洛。
暑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游客如潮。站在秋那桶村村口,抬眼望去,烟雨入江,乡野如画。从上午12点到下午6点多,秋那桶“山里人”农家乐的5张大圆桌、9张4人桌不断“翻台”。掌柜马金花在厨房、餐桌间奔走,忙碌而快乐。
“客人来了都说我们这儿环境好。”马金花说,过去村子因地处滇藏边界,偏远穷困,如今道路通达,游客如潮,村民吃上“生态饭”,家家奔富路。
凭借绿水青山,近年来丙中洛引来既下山、松赞集团、上海农发集团等15户优质企业落户,建起酒店94家,发展出半山酒店和精品民宿25家,“村+企”和“户+企”的联农益农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日臻完善,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71万人次,羊肚菌、松露、草果、稻田鱼等土特产产销两旺。
哪里有好环境,哪里有好风景,哪里就有新经济。
淅淅沥沥的雨中,秋那桶村林长余贵林披着雨衣,带着数十名护林员,在村道边和河岸补植樱桃、桃树、苹果和梨树,给广袤山野增添绿意。
“每年的3月到6月,群众都会行动起来,自发在道路边、坡地里种树。现在,村寨四周林木越来越茂盛,环境越来越美,游客常年来,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余贵林说。
近年来,丙中洛镇紧扣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制订完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方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全面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全民动员,重点围绕庭院美化绿化、村庄美化亮化,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村间道路和河岸植树造林,种草栽花,整治河道,描绘“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美景。
查看河流涨势,捡拾河畔塑料袋、纸盒等白色垃圾,到沿岸农户家中提醒注意防汛……丙中洛镇甲生村党支部书记、格玛洛河河长董文金每天都带着村里的河道管理员,用脚步丈量格玛洛河两岸,守护着一河安澜。
秋那桶、怒江第一湾、盐马古道等景区、景点,由摊贩、保洁员、党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清扫道路、捡拾垃圾,以一己之力,让“人神共居之地”丙中洛亮起来、美起来。
被称为“桃花岛”的扎那桶村,满面的江风和遮天蔽日的树木,吸引着一拨拨避暑游客。
“原始的农业、原始的森林、古朴的生活,非常舒心。这在大城市是无法感受到的。”昆明游客赵亮说,在桃花岛居住十几天,有时还能看到狗熊、獐子、小熊猫从密林中跑到村子里觅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我在丙中洛看到了。”
只有35户人家的桃花岛中,有1家咖啡屋、2家农家乐。民族文化、特色美食、秀美风景、产业兴旺成了扎那桶的特有标签。
绿水青山“金饭碗”,好山好水好生活。
丙中洛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等特色村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做活山水文章,将自然风光、土特产经济、劳动力等要素激活,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群山叠翠,河清岸绿,庭院洁净,稻鱼相生,农家乐生意火爆、产业园游客不断……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寿华 通讯员张雪梅
品笋宴
思茅:解锁甜笋花样吃法
全笋宴
一场场雨过后,思茅区迎来了甜龙竹笋上市的高峰期。甜龙竹笋既是思茅区的特色产品,也是备受当地居民喜爱的餐桌美食。以思茅甜笋为主要食材的全笋宴正不断解锁新吃法,征服食客味蕾。
“同一个甜笋,不同的部分口感不同,适合搭配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也就不同。”在思茅区倚象镇“阡陌露私厨”的后厨,何师傅正在为有13道菜品的全笋宴做准备,通过红烧、清蒸、油炸、凉拌等各色烹饪方式,呈现笋的不同风味。
“舂”是备受思茅人喜爱的烹饪方式之一。将带壳甜笋与青椒、大蒜等配料切碎置入研臼内舂碎,笋的甜鲜与配料的香辣融合,极具山野风味。
何师傅将甜笋切片后与生鱼片一起装盘,配以芥末蘸料,山野与海味两种“鲜”相碰撞,用最简单的吃法还原了最原始的味道。
笋饺采用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一种将甜笋与鲜肉切碎混合为饺子馅再以面制饺皮包裹,另一种则将甜笋切为薄片当作饺皮。包好的饺子一为元宝状、一为长条状,甜笋在其中担任的“角色”不同,蒸出的饺子也呈现出先软后脆和先脆后软两种不同口感。
以甜笋为食材,思茅人不仅把不同的烹饪方式汇聚于一桌,也将大江南北的口味齐聚一堂。“全国各地有不同的菜系,如果只用云南的做法,外地人可能适应不了,如果能将甜笋和不同地域口味融合,会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们在推广的时候,也和不同菜系的厨师进行了交流学习,基于我们甜笋的特点,和其他菜系结合创新。”云竹(普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姗姗说。甜笋沙拉、煨甜笋丸子、干锅笋片……如今的全笋宴,既有思茅本地的家常菜色和民族风味,也有基于全国其他地方菜系口味的改良菜品,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
云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高玥记者胡梅君
采菌游
玉龙:探寻山林美味
雨后初晴,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甸头村委会小阿昌村民小组后山上,九河乡兴禾农庄负责人杨建红带着游客穿梭于山林之间,开启了一场别样的乡村旅游新体验——采菌之旅。在这片茂密的山林中,各式各样的野生菌如同害羞的孩子,巧妙地隐藏在松毛叶、杂木叶和草丛之下,每发现一朵都让人兴奋不已。
“这次体验真是太棒了!”游客张锡鹏说,他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菌类,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采摘活动,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专人讲解,他对野生菌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以来,小阿昌村民小组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推出了集采、食、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为了提升游客的采摘体验,杨建红和村里的旅游从业者杨松精心规划了一条采菌徒步游线路。他们提前为游客准备了登山杖、背篓、雨衣等物品,并特别注重亲子客群的需求,让家长和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自今年6月底开始接待游客以来,兴禾农庄与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以采摘野生菌和品尝农家美食为主要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截至目前,农庄已接待游客超过500人次,日均营业额稳定在1000元以上。”杨建红说。
采菌游还带动了村里土鸡、火腿等土特产品销售,这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正在这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每天大约有30名游客来我们村采摘野生菌,他们大多来自北京、江苏、广东等地。我主要在村里销售野生菌产品,每天有300元左右的纯收入。”村民杨成超高兴地说。
杨建红介绍,今后将继续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季节变化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线路。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铁成 通讯员赵丽军
访古城
巍山:寻觅古韵今风
巍山古城 记者李丽摄
一大早,南诏博物馆还未开馆,大门外就挤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湛蓝的天空下,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南诏博物馆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东北隅。2015年,巍山县通过修复文物古建,建成南诏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保护、展示、研究、传承南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成为外界了解巍山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以南诏文化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生动地展示了巍山的先民活动痕迹、南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成就。”南诏博物馆专职讲解员项玉荣介绍,该博物馆现有藏品3900余件,有着文化遗产展示、收藏、学术交流、历史文化研究等功能。今年,巍山县还对南诏博物馆进行了提升改造,进一步优化博物馆的展览、服务功能,并通过丰富文创产品、增加互动环节、运用新媒体平台等手段,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和游客参观体验,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巍山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古楼、古坊、古民居、古院落……巍山古城中,24条街18条巷纵横交错,散发着历史韵味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镶嵌在各个角落。近年来,巍山县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做好古城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丰富旅游业态植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唤醒古城的年轻力和烟火气,助推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以“激活”作为古城保护开发工作的关键词,巍山县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坚持“最大保留、最小破坏、最小干预、最大修复”的理念,统筹做好古城修缮保护、旅游发展和特色经营。在合理的开发改造和业态植入下,古城内闲置的旧房老宅紧闭的大门渐次打开,背街小巷也热闹起来,部分古建筑“摇身一变”成了民居客栈、特色餐饮店和文化场所。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与古老的屋檐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先锋巍山崇正书院的百年文物建筑化身为极受欢迎的时尚书店,成了巍山古建活化利用的生动注脚。
巍山崇正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是蒙化第一所书院。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被赋予了新生命。2021年,巍山县政府与南京先锋图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崇正书院本体进行修缮,同时对片区内临街建筑进行风貌整治,着力打造兼具乡土民族特色、当代人文理想、巍山地域风貌和创新文旅理念的全新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精心的修缮与设计,书院保留了原有的明清古建筑风貌,并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使得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
随着巍山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许多新项目新业态也在巍山古城落地开花。在保留原有商号、茶铺、酒楼、食馆马具店等古城传统商业业态的基础上,咖啡茶饮、瓦猫文创、旅拍、甲马制作等文旅新业态纷纷入驻。居民与游客穿梭于古城传统商号与现代文旅新业态间,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深邃沉淀,更能品味到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与勃勃生机。
如今,焕新后的古城成功打造出文华书院、先锋巍山崇正书院等文旅打卡点;巍山小吃节、火把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让“人间烟火在巍山”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巍山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9.30万人次、同比增长69.43%;今年1至6月,巍山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7.87万人次、同比增长31.41%,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13448.58万元、同比增长22.43%。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丽 通讯员阿世刚
(云南网)